Yoga Powers



前两天读了《Yoga Powers: Extraordinary Capacities Attained Through Meditation and Concentration》这本书中的第三章,“The Cultivation of Yogic Powers in the Pali Path Manuals of Theravada Buddhism”,非常有趣。作者Bradly S. Clough总结了三本手册中关于yoga powers的内容,即通过冥想而获得的非凡能力,尤其是具体的练习方法。这三本手册分别是公元前2世纪的《Patisambhidamagga》,公元1世纪的《Vimuttimagga》,以及公元5世纪的《Visuddhimagga》,也就是著名的《清净道论》。这三本手册据称也是唯一详述具体练习方法的古代文献1

根据这三本手册,yoga powers分为六类:

  1. 超自然能力,例如超常的力量、分身、隐身、飞行等等;
  2. 天耳通;
  3. 获知他心;
  4. 获知往世;
  5. 天眼通;
  6. 洞见无常。

作者详细地介绍了前五类的练习方法和效果。最后一类可以在Mahasi Sayadaw的《Manual of Insight》里找到。

1 超自然能力

要获得超常力量、分身、隐身、飞行等等超自然力量,首先需要依次进入四个jhanas。在抵达第四jhana之后,从jhana出来,并意愿:“愿我获得力量”云云。如此,就获得了这种超自然能力。2

进入jhana需要冥想对象,那么这里的冥想对象是什么?是“kasinas”,即几种不同颜色的圆盘,用来代表不同的元素(例如,蓝色圆盘表示“空”元素)。对于不同的能力,也需要使用不同的kasina进入jhana。3当然,这不是绝对的,正如第三本手册中提到的:“one does not have to use an elephant kasina to create an elephant”。所以,冥想对象原则上可以是任意的。或者说,重要的不是冥想对象,而是刚刚从jhana出来时柔软、可塑的内心(“mental suppleness and malleability of the fourth jhana”)。

以此方法所获得的超自然能力,究竟是物质世界的,还是精神世界的?例如,我们显然不能在物理世界中分身,但可以在精神世界中做到这一点,也就是所谓的精神分裂症。作者以飞行为例,在第二本手册中提到,如果在飞行过程中远离了jhana,会掉下来吗?答曰不会,而是回到冥想的坐垫上!这就说明,飞行只是精神现象。可想而知,第一类中其它的超自然能力,也只发生在精神世界。但是,正如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能在物质世界看到幻想,或受到催眠的人可以感觉不到烫伤一样,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交织在一起的。

2 天耳通

要获得天耳通,则需要以声音为冥想对象,进入第四jhana。这里说的声音,就是每时每刻振动鼓膜的波动,而不是某个特定的声音。以此为冥想对象进入第四jhana,就可以获得天耳通。听力变得异常敏锐,即便离开了jhana,也不会改变。

3 获知他心

这一部分的描述比较奇怪,作者的描述非常精简,缺少一些必要的细节。如果参考《Yoga Sutra》中“获知他心”一节4,应该是以自己的心的状态为冥想对象,进入jhana。心的状态有五种:喜悦(joy)、悲伤(grief)、无知(ignorance)、贪婪(lust)和安宁(equanimity)。这样就获得了辨识他人处于哪种心的状态的能力,即便离开了jhana,也不会改变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获得这个能力并需要进入第四jhana。按照作者的说法,获知他心的能力有等级之分。进入第一jhana就可以获得比较普通的获知他心的能力。随着jhana的升高,能力的等级也在提高。

4 获知往世

要获知往世,需要以回想自己这一天的身体、心理、言语行为作为冥想对象,进入第四jhana。然后从jhana出来,即可追溯起自己的过往一生,然后进一步回追溯自己的诸多前世。

5 天眼通

与天耳通类似,要获得天眼通,需要以光为冥想对象,进入第四jhana。这里所说的光,就是每时每刻投射在视网膜上的光。如此,就获得了敏锐旳视力,即便离开了jhana,也不会改变。

有一点与天耳通不同:在尝试进入第一jhana时应当收束注意力,以“光kasina”为冥想对象。“光kasina”究竟是什么,作者并没有说,也许是一个白色的圆盘吧。这里的意思大概是,视觉的信息量在五感中最大,如果在一开始不收束注意力,就很难进入第一jhana。在抵达了第一jhana之后,心处于专注的状态,再如前所述,以一般意义的光为冥想对象,就可以顺利进入后续的jhana了。

总结

第一类yoga power(超自然能力)与其它五类(包括第六类,即洞见无常)不同:

  1. 前者可以用任意事物作为冥想对象,后者以与能力有关的事物作为冥想对象;
  2. 前者在出jhana后通过意愿获得能力,后者在jhana中获得能力;
  3. 前者在远离jhana后可能会消失,后者在离开jhana后依然保持;
  4. 前者是精神世界的,后者是物质世界的。

第一类yoga power类似于自我催眠:通过将内心变得柔软、可塑,获得任何精神上的能力。但这种能力是暂时的,离开了催眠状态就会消失。其它五类则是类似于练琴:通过极度的专注于能力本身,获得非凡且持久的成就。

但不论是哪一类yoga power,都以jhana为核心5这六个类别,正是按冥想对象分类的,每一类对应一种冥想对象。


  1. 作者的引用大多出自《Visuddhimagga》的第12、13章。 

  2. 例如,文中提到如何获得分身的能力:

    Taking the number of forms that one wishes to produce as the object of concentration, one enters the fourth jhana, emerges, and resolves, “Let me become a hundred,” for example. […] To become one again, the practitioner once again attains jhana, emerges, and resolves, “Let me become one.”

    想要获得隐身的能力,则是

    […] resolving, “Let that which is light become dark,” or vice-versa.

  3. 例如,要获得穿越坚固的障碍物的能力,需要以“空”元素的kasina作为冥想对象进入jhana,然后依旧从jhana出来,并意愿:

    Buddhaghosa also mentions that the resolution, ‘let there be space,’ covers all obstacles to be encountered.

  4. 《瑜伽经》第3.19节:

    通过亲证观念,获知他心。

    Vyasa注释:

    但不是观念依附的对象,因为这不是他的领域。他知道贪欲的观念,而不知道贪欲依附的那个对象。

    这里的“观念”就是心的五种状态,而“观念依附的对象”就是心的内容,例如一个人想要获得很多金钱,就是贪欲依附的对象。 

  5. 关于jhana的说明,可以参考Bhikkhu Bodhi写的《A Comprehensive Manual of Abhidhamma》。这里提到的jhana都是指fine-material jhana,而不是immaterial jhana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