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Living Untethered》读后感



昨天读完了 Micheal A Singer 的新书《Living Untethered》。和他之前的《The Untethered Soul》内容有部分重复。

主体与客体

作者在一开始,讨论主体是什么,也就是:你是谁?

作者讨论到,那个被称为“你”的意识,不是你的身体,不是你的情绪、不是你的想法。那个“你”是在事物、情绪、想法背后的观者。就像是看电视,事物、情绪、想法是屏幕里的影像,而“你”是那个看电视的人,是观者。

能量流模型

在讨论完主体与客体的话题后,作者转到 shakti(能量)流。

该模型假设有一种能量流经身心,就像水流一样倾泻而下。身心内部的客体,当我们不执着时,它们出现又消失,不会停滞。然而,当有所执着时,能量便会集中在被我们抓紧的客体周围,形成 samskaras(印象),就像水流形成的漩涡。将来当有能量流经这些印象时,便会受到阻滞,就像水流经漩涡会受到阻碍,改变路径。这种阻滞会产生身心的扰动,也就是情绪,就像水流受到阻碍而产生波浪。情绪进一步产生相关的想法。印象导致内心的冲突,并投射到外界。准确地说,内心冲突的源头,正是印象。而外界冲突的源头,则是内心冲突。

举例来说,当我们遇到不喜欢的事物时,会压抑它,遇到喜欢的事物时,会追求它。这时会产生印象。它就像头脑中的按钮一样,当下次有类似事情发生时,按钮就会被按下,情绪和相关的想法便不由自主地爆发出来。更糟的是,这是一个自动的、无意识的过程。书中有一个例子,将一位女士与丈夫关系不好,并执着于此,于是产生了印象。当有一天被告知,她的孩子吸毒时,她的反应是:“我该如何向丈夫解释?”孩子吸毒这个事件和夫妻关系不和原本是两个问题,而她当前的重点是孩子吸毒。因为能量在流动的过程中,受到了旧有印象的阻滞,使得老问题被释放出来,产生了干扰情绪,并转移了注意力。

从模型本身来说,它非常抽象,就像物理中的能量概念一样抽象。可是从表现上说,它又非常具体。这很像波函数和概率分布之间的关系:波函数更“本质”,但是非常抽象,观察不到;可观测的是概率分布,可是它并不是“本质”。

臣服

根据能量流模型,要点在与处理印象,使之消散。当能量流过已有印象方法在于静观(臣服)。静观即主体觉知客体,而不执着于客体。因为不再执着,不会产生新的印象。当被外界事件的触发,能量流经印象时,印象的能量被释放,因为不再执着,印象便消散了。(通常情况下,因为执着,释放了的印象的能量会像一开始那样形成漩涡,所以不会消散。)如此一来,旧的印象消散,新的印象不会产生,能量便能顺畅地流动了。

顺畅的能量流不会产生内心的冲突,所以自然地产生了和谐,这是一种“不论见何物,无往而不美”的美好状态。